1. <ins id="lkufe"></ins>

    <output id="lkufe"><track id="lkufe"></track></output>

      <ins id="lkufe"><acronym id="lkufe"></acronym></ins>

    1. <tr id="lkufe"><track id="lkufe"><acronym id="lkufe"></acronym></track></tr>

        當前位置:
        首頁 > 消費 > 叮咚買菜,詭異擴張

        叮咚買菜,詭異擴張

        線上賣菜生意的盈利問題擺上日程。

          作者 | 趙小米

          出品 | 36氪-未來消費(微信ID:lslb168)

          即便鄰近春節,叮咚買菜在北京的地推團隊,依然隨處可見。

          不僅是小區門口、商圈周邊、街頭路上,最初可見叮咚買菜遞推人員。只要身處北京,App開屏、朋友圈廣告,線上也到處是叮咚買菜的推廣。甚至一些地推員工,開始深入各大小區,挨家挨戶敲門推廣拉新。

          2020年春季,第一階段疫情之后,叮咚買菜給自己定下的計劃為在北京開出200個前置倉。這意味著,按計劃要在2020年底,北京在叮咚買菜的布局,將成為僅次于上海,成為國內的第二大單一市場。但是截至目前,叮咚尚未披露在北京取得的業績。

          媒體公開報道顯示,叮咚買菜又計劃在2021年總投資6億美元,選在江蘇昆山建設生鮮綜合體。這個類似生鮮基地的綜合體,運營能力包括生鮮半成品、面食的加工等。這種燒錢力度,讓人感覺叮咚并不差錢。但是叮咚買菜上次獲得融資的公開信息,已經過去一年半了。

          2020年叮咚買菜究竟有沒有獲得融資,這甚至是一個多次曝光,又多次被叮咚官方否定的“謠言”。

          2019年6月底,叮咚買菜曾透露公司賬上還有20億現金。當年7月,叮咚獲得B輪融資,但未透露具體金額。2020年5月,據路透社報道,叮咚獲美國泛大西洋投資集團的3億美元投資,但叮咚否認了這一消息。

          叮咚在過去的一年間,擴張顯得極其激進。除了上海、杭州、北京之外,還先后進入江蘇南京、廣東廣州、河北、浙江、安徽、四川等省市,僅在去年11月的一個月內,叮咚就新進入了將近10個城市。目前,叮咚覆蓋的城市,總數超過20個。

          但這些城市對于叮咚來說,也僅僅是“進入”,客觀來說,進入時間決定了還遠不能談已“覆蓋”。20個城市加起來的前置倉數量,大概和北京、上海一個城市的覆蓋數一樣。前置倉這種高度依靠密集鎖定,才能實現盈利的小零售業態,對于叮咚來說,進入的20個城市的零星幾個倉,當下顯然不可能產生正向營收。

          我們不是吹毛求疵的詰問剛剛進入一個城市就談營收。而是想要強調,前置倉這種小業態,單倉天然的就不能孤立存在。一個倉在一個城市,并不能看作一個倉,而是等同于背后一個新的公司,一整套業務體系(供應鏈+營銷+運營+物流等)在一個城市的落地。因此,零售業的小業態公司,通常都是用密集鎖定的拓展方式,從一個點的多個倉(店)占領一個城市區域,然后逐步占領一個城市,再逐步擴張到一個省,最后再一個省一個省的復制。便利店,就是這方面的典型打法。生鮮賽道的優秀品牌錢大媽,哪怕同樣是前置倉模式的樸樸超市,都是如此。

          除了誼品生鮮這個異類。

          因為小業態的擴張,一樣需要成本。幾套獨立的供應鏈、自營前置倉的房租人力費用、漫長的回報周期,每個新城市的前置倉擴張,都是叮咚目前面對問題的倍增擴張。

          而且回到叮咚的大本營城市上海,目前也尚未取得以市為單位的區域性盈利。叮咚會覺得這是一個嚴峻的戰略問題嗎?還有個棘手的問題是,現在前置倉的生鮮業務模式是否成熟,行業一直有嚴重對立爭議的拷問。這個賽道有樸樸超市作為前置倉代表品牌的穩定發展,也有叮咚作為前置倉模式的讓人不懂。

          但是,叮咚的2020年,就是一個激進擴張新城市的一年。有點詭異。

          仍未盈利,卻不缺錢!

          進入北京市場快一年,雖然叮咚買菜尚未披露過經營情況,但從地推的火熱程度與覆蓋范圍來看,顯然叮咚認為北京市場還處于初期布點階段。

          叮咚買菜此前多次被詬病的問題,不是目前沒有盈利,而是包括投資人在內的很多人,看不到盈利的進階和藍圖。創始人梁昌霖自己表示過,理想狀態下,每個前置倉經營一年以上,日訂單量達到1000單左右,平均客單量價超65元,可以在刨去履單成本后,每單的營業利潤預計能超過3%,也就可以賺錢。

          這是有些過于理想的。我們知道的是,叮咚買菜的前置倉,目前屬于行業內運營成本最高的倉。因為叮咚買菜的每個前置倉,配置了數量遠超行業標準的加工人員。包括水產加工處理、批量蔬菜到倉后按規格的分包等,以及自營自養的配送騎手。這些基層人員能在叮咚獲得就業,其實令人尊敬。唯愿這些基層人員的就業,能夠一直得到保障。

          回到叮咚盈利問題。叮咚在自己的大本營上海,直到目前還未宣布取得區域性盈利,而上海這個城市,叮咚的業務開展已經三年。三年運營仍未盈利,不僅距離其梁昌霖自己談到的理想狀態的一年盈利差距有點大,而且對比同行的差距也很大。

          2020年9月24日上午,盒馬CEO侯毅在36氪-未來消費舉辦的全零售大會上,明確表示,盒馬在上海、北京的門店,已經實現全面盈利,而且預計在2021年的今年,兩地門店的線上訂單比例超過90%。

          侯毅在我們大會上透露的這個信息,包含了三個關鍵信息:盒馬的生鮮零售模式是目前行業內投入最重模式;盒馬彼時進入北京市場的時間剛好三年;北京和上海是中國零售競爭最復雜的兩個市場。

          但是,盒馬在兩地還是全面盈利了。這還沒算上同樣是社區生鮮小業態的盒馬mini,早在2020年7月初,通過其項目負責人倪曉俊的親口表態:盒馬mini已實現整體盈利。

          叮咚買菜最接近盈利的一次,是在2019年7月。那時,叮咚宣布其345個前置倉的日訂單量,超過40萬單,平均每倉超過1100單,超過其單倉理想狀態。這個數字,據我們摸底調查,一度接近盒馬當時全國門店的線上訂單量。但是半年之后,即隨后的2019年年末,叮咚公布數據,其單倉日訂單量僅為909單。這半年時間,叮咚買菜的前置倉是有增加的。究竟是業務增量卻不增效?還是單倉的單量在一年前,就開始下滑?

          唯一通過外界觀察可以看到的原因是,2019年9月,叮咚買菜調整了上海區域免運費起步價。那時,叮咚將免運費的門檻從0元提升至28元,不滿28元的需要付5元運費。2020年開始,叮咚又將上海區域的包郵門檻提升至38元。

          做過生鮮零售生意的都知道,免郵門檻的調整,就是運營成本方面的用戶補貼減少了。這里面稍微尷尬的是,即然叮咚減少了對上海市場的高額補貼,一年半時間過去了,現在叮咚的上海單倉營收情況,仍未達到2019年7月的水平。盈利,自然也不暫時沒實現。

          減少運營費用,大概是轉移到營銷費用。過去一年半時間,叮咚在上海還在開拓新倉(而且新倉免郵),增加市場覆蓋度和滲透率。一個單位市場,什么時候要拓展?什么時候要加深滲透?什么時候要盈利水平?這是有精確評估考量的。上海市場,目前顯然應該進入到追求盈利,而不是繼續開新店的階段。

          因為三年之后,如果再不能在自己本土市場取得盈利,投資人會覺得,叮咚這個項目的商業模式是不是不太清晰?或者,即便商業模式成立,投入周期和規模是不是太長太重?難道要像10年前的京東,融資百億奮戰六年(從擴張到上市),才能看到希望?

          可是,京東做的是個三萬億的生意。叮咚身處的生鮮產業,整體也才三萬億。投資人還敢繼續追加對叮咚的投資嗎?

          這是否就是叮咚一年多來沒有正式宣布獲得新融資,但是又模模糊糊偶爾有融資傳聞的原因?

          線上賣菜,怎么跑通?

          但是叮咚在2020年,給人的感覺反而是不差錢。

          叮咚公布,2020年公司全國月銷水平超過10億(即年營業額可達120億元以上)??梢灶A見,2020年叮咚廣泛深入拓展的三、四線新城市,貢獻不少。這些新城市新倉的新客新單,存在大量新客和免郵的補貼。

          結合本文開頭談到,叮咚目前在北京地區,大手筆砸錢做推廣拉新,好像一點也不缺錢。我們這里要談的問題是差不差錢,但是在此之前,我們要先談的是低線城市的運營水平變化。

          此前,叮咚買菜自己其實也沒諱言,其在上海周邊的二、三線城市生意,并不是那么好。其中,無錫就曾有倉的日單量僅在200單,后來實在沒法,被迫關倉撤出該地區。這種撤出,與這些城市的人均收入、人口密度、人群習慣有關。問題是,無錫,放在全國都是經濟領先的地級市,如果算上無錫的人均收入,無錫比第一大城市上海的人均收入水平還要高。

          那些還不如無錫整體水平的唐山、廊坊、蕪湖、馬鞍山……訂單規模,可想而知?;蛘哒f,補貼力度之大,可想而知。

          所有從業務指標層面去評估,叮咚買菜在2020年看似不差錢的瘋狂擴張,實在匪夷所思。

          三線以下城市,其實一直都不是很充分的家庭購物線上化的市場。三線城市最大的家庭購物線上化不足,除了行業通常談論的人口數、消費力問題之外。最主要的問題,其實是外來人口的不足——本地人口的本地生活特性非常突出。

          一個城市本地人口比重高,意味著本地生活方式,以及完整成員結構的家庭構成,都很突出。有了這兩種頑強的本地化要素擺在那,決定了傳統菜市場和超市的供給服務,其實在當地的整體供給水平很完整,很成熟。

          本地家庭購物的供給水平發達,又意味著,外來商戶想通過業務鏈路+運營效率的優化,達到訂單量、復購率和利潤率的正常水平,可能性基本在小數點后面。外來戶能在一個高度本地習慣的低線城市立足,通常都是提供超過當地普遍標準,并在一兩個服務能力上達到全行業標準之上的亮點。

          簡單的說,此前大賣場在低線城市橫掃千軍,靠的就是又多/又省/又好/又一站式。盒馬做的也是家庭購買生意,還是高于當地標準,達到全行業亮點標準的中高端家庭性價比生意,仔細一盤上發現在低線城市還是不行,干脆宣布,盒馬壓根不打算去三線以下城市。

          最近兩年,便利店開始往三線以下城市扎堆。便利店是個人消費業態,個人消費的變化,其實天然要比家庭消費的變化更容易。線上買菜,不僅完全家庭化,而且還特別民生性,不可能是大多數家庭的高端項目支出。低線城市擁抱線上買菜,目前來看,無論是從模式演化,還是實際市場效應,都不是很靠譜。

          說著說著,這里面又冒出一個更麻煩的問題:現在線上買菜生意,屬于生鮮流通經濟最經濟最成熟的渠道和模式嗎?

          社區團購這玩意一出來,即便沒有互聯網巨頭的補貼,其實也很有價格優勢,就能在低線城市玩的很溜。價格殺手,批量購買,團長服務,幾個殺手級模式利器組合起來,顯然要比線上買菜即配到家,更能在低線城市立足生存發展。

          看似不差錢的叮咚買菜,實在讓人看不懂為什么要在2020年,選擇瘋狂開拓那些低線城市的線上買菜生意。唯一能讓人找到合理性理解的是,叮咚去的這些城市,都是互聯網大公司在家庭購物業務布局方面,目前還沒去的城市。如果哪天巨頭要去這些低線城市,叮咚有現成資源?

          好了,還是回到叮咚業務本身。

          叮咚買菜在2019年的火爆,很大一個原因,就是叮咚第一次相對完整提供了一個菜市場的生意。叮咚可以買現處理的活魚,可以買加氧的活蝦,可以買一站式的家庭餐桌生鮮——做一頓飯的解決方案。

          但是,這是一個陷阱,至少通過前置倉的即配到家模式,是個陷阱。有時候不得不讓人思考一個問題,生鮮這個概念,可能就有問題。

          以家庭購買的生鮮,其實是圍繞著“吃”,構建起來的一整套飲食服務。除了常規的未烹制的新鮮食材(即狹義上的生鮮),還有半成品熟食、各種時令鮮貨、各種餐飲化的菜品。即大家??吹降模核?,蔬菜、水產、肉蛋禽;以及鹵味、包裝食品,調味品、米面糧油,廚房用具等??傊?,看似生鮮是一個獨立品類,其實涉及到的單品和全年各季節各時段的吃的需求,非常復雜。

          更麻煩的是,每個生鮮單品,都是一套獨立的運營方法論。能做好大龍蝦的單品,未必能做好凍品海鮮。而這兩者,還只是生鮮品類當中水產類目的海鮮系列而已。

          生鮮上面是復雜的家庭“吃”的需求,生鮮下面是復雜的細分單品方法論。君不見,超市落地中國40年,一直想玩生鮮。但是直到今天,還被看似土鱉的菜市場,活生生的摁在20%占比不能翻出浪花。

          我們看到的是,叮咚在2020年,有節奏分批次的減少了生鮮單品數量。很多動銷率不高的水果、水產悄悄的從App上下架。生鮮不同單品動銷率不同,這很正常。菜市場的方法就是,不同小攤販,分工協作,分散風險的做不同品類,組合一起,就是一個完整家庭的“吃”的服務。

          這些生鮮流通生意的基本面問題,叮咚可能都來不及思考了。叮咚對外一直強調的,還是60元出頭偏低的客單價、高額的補貼優惠等很表面的運營問題。梁昌霖在公開場合表態的思考,也是叮咚買菜不做【店+倉】模式,只做60-70元的賣菜生意。這兩個特性,一下就把叮咚買菜的生意,嚴格限制在一個范圍內:即時配送的線上賣菜。

          因此,剛才提及生鮮流通的向上向下的兩個復雜問題,叮咚真的可能來不及思考。

          其實,叮咚買菜是做出了改進的。

          叮咚買菜App的第一個品類下,有“一頓吃光”分類,該分類下的商品為一道菜所用到的所有生鮮原料搭配。如“手撕包菜”,里面包含包菜+小米椒+青椒,并且正好是一道菜的量。還有“貼心調味組合”,包含蔥、姜、蒜共150克的小份裝。雖然SKU有限,但叮咚買菜有意向“烹飪解決方案”的方向靠攏。

          順著這個思路,叮咚買菜下方的功能欄中,最中心的為其直播版塊。其中除了直播贈優惠券等直播內容,更多的是類似于“下廚房”一樣的菜譜功能。點進這些烹飪教程中,用戶可直接點擊右下角,購買做這道菜所用的所有食材。購買頁面分為主料和輔料,可根據需要挑選購買。

          叮咚買菜的菜譜分類很細,根據食材、場景、口味、人群等分了7大類,每類下面又有數小類,用戶可以方便的查找適合自己的菜譜。在培養起用戶消費習慣后,購物行為的順序會從想好吃什么,再打開叮咚買,變成打開叮咚看一看,再決定吃什么,然后進行購買。這樣一來,App的使用率將會得到提升,同時客單價也會因為連帶購買與沖動消費而上升。

          但是這些改進和努力,屬于叮咚模式的局部能力改進。不是線上買菜,可以完整復制一整套家庭“吃”的一站式購買的模式突破。

          這是叮咚買菜業務模式的終極難題。很多問題其實屬于模式的階段性局限,屬于線上買菜的當前不能突破的局限。但是叮咚要去突破,就是叮咚自己的問題,不能把問題仍給行業一起提升而得到免費紅利。做任何改進努力,叮咚都要考慮,成本扛得住嗎?消費者會買單嗎?現金流怎么樣了?

          從這點來說,叮咚買菜這家公司,其實發展的很不容易。只是,還未盈利,甚至模式不甚清晰的叮咚買菜,投資人能不能耐心陪玩等待下去。

          一切, 又回到了盈利問題。


        亚洲欧美在线97色9

        1. <ins id="lkufe"></ins>

          <output id="lkufe"><track id="lkufe"></track></output>

            <ins id="lkufe"><acronym id="lkufe"></acronym></ins>

          1. <tr id="lkufe"><track id="lkufe"><acronym id="lkufe"></acronym></track></tr>